最近在看的《翻糖花園》,為了簡慢書而追:P

 

..

不可否認是因為念這一塊才重新拾起遙控器,國中很少有時間追,高中幾乎不看電視。

.

還記得國中的時候,流行一種不看台灣電視的氛圍。

不看台灣電視對他們來說好像是一種驕傲,時值霹靂火、摩天輪盛行之時,收視率當然很高,但是也招來很多批判和質疑,整個電視圈環境粗糙濫製、膚淺重鹹,也因此許多家長和老師都倡導「關機運動」。

.

一關就是關了五、六年。

.

到後來變成一種習慣,習慣生活沒有電視的存在,只有過年回鄉下看電視殺時間,是說周遭同學好像也不大討論台劇,多半是日劇、韓流和歐美劇場,PPS對大學生來說是絕對重要的存在,可以沒有電視機,但是電腦裡一定得有這個程式。

一樣會著迷,仿效劇中角色的穿著打扮,很棒的台詞還會抄下來,朝思暮想的期待下一集,但對象從來和台灣沒甚麼關係。

記得大三的時候有陣子特別迷陸劇,那陣子口音特別捲舌,潛移默化的思想大改造,回想起來好似中邪,還好它播完了。

.

後來誤打誤撞的決定要走這個方向,才開始拿起遙控器(應該說是滑鼠)一連串的看了痞子英雄、海派甜心、犀利人妻、我可能不會愛你,其實上述是有看完的。

搬到有電視的房間後,這個情況更加不可收拾,還滿多部都是有在收看,常有同個時段卻不知道轉哪一台的狀況。

.

當然有些浪費錢亂搞噱頭忍痛快轉的也是有,不是改編漫畫還有請外國明星來演戲就是收視率的保證好嗎?囊括以上兩者元素是我最近「快轉」完的一部,雖然看得出來製作成本不低。

.

有人會批判戲劇落入俗套,不切實際而且比扯鈴還要扯,但是至少目前的戲劇比以前還要注重包裝行銷,音樂的部份也比較用心,至少不是老歌集錦,也不是全面唱片公司免費打歌機的狀況,部分還是有與戲劇本身相關的歌曲。

.

一部好的戲劇,文本是她的靈魂,演員是它的肉體,導演是腦子。

.

有些戲劇,文本不好,看完笑過便忘記了,膚淺的劇情難以抓住觀眾的心;演員不好,一份有血有肉的一段話講起來好像唸經,不如拿書自己看就朗讀就好;導演不好,分鏡支離破碎,情感難以延續,如何共鳴?

.

電影也是如此。

.

很多戲劇文本大紅的原因就在於能不能打動閱聽人的心情,所以賽德克巴萊對於中國民眾來說沒辦法全面喝采,對於西方世界來說是無法理解那樣的民族情感的,當然無法了解台灣民眾的澎拜。

而「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的女孩」講述的是初戀的故事,這是不分地區的人們都會有的經驗,自然就貼近觀眾的心,各地票房大賣完全不奇怪,即使語言不同,但我們都曾經有過最純粹的愛戀。

.

國士無雙、海角七號、不能沒有你、聽說、艋舺、雞排英雄、一頁台北、愛。

真的有在看國片也不過是這兩三年的事情。

在之前的印象就是無聊沉悶很藝術,題材好像會有同志情或是裸露鏡頭。

.

記得印象很深的一段話,一位國際影展委員給予台灣導演勉勵話語是:不要為了得獎而拍,要為你們的觀眾而拍。

嘿,為你們的觀眾而拍。

.

(太久沒打200字以上的文章,這篇卡好久,但不可否認的也是因為一心多用。)

(然後我不是在找資料嗎?哪來的有感而發?)

(自從微網誌、臉書後,幾百年沒寫網誌了。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金魚腦女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